一 、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理论。
弗洛伊德:
A: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B: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本我(Id)——快乐原则
自我(ego)——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至善原则
性本能(泛性论)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他以动欲区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之相联系的动欲区,它是发展的每一个特殊阶段刺激和快感的最大的源泉。
C: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一、口唇期(0—1岁):动欲区是嘴。
二、肛门期(1—3岁):动欲区在肛门区域,这一阶段儿童接受排便训练。
三、前生殖器期(性器期)(3—6岁):动欲区在生殖器区域。
四、潜伏期(6—11岁):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活动(如学习、体育和同辈团体的活动),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
五、青春期(生殖期)(12—20岁):如果前几个阶段发展得正常,个体从自私的、只追求个人快感的孩子,转变成有选择异性配偶能力的、有能力抚养子女的现实的、社会化的成人。
* 对弗洛伊德人格发展观的评价:
1. 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
2. 人格的三个部分:伊底、自我和超我,它们之间的矛盾斗争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格发展中人的本能、现实环境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斗争。
3. 把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归之于性本能,致使其在观察中发现的许多重要的心理事实在上升到理论时变成了谬误。
4. 弗的资料主要来自他本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1. 婴儿期 基本的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2岁)
如果养育者能以慈爱的和贯常的方式满足儿童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否则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基本的信任>基本的不信任,则危机得到解决,形成希望的品质(merit);反之,危机没有得到解决,则导致恐惧和绝望。
2. 儿童早期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2—4岁)
儿童形成各种技能(走、爬、推、拉和交谈),儿童将这些能力用之于各种物体,也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
如果父母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精心控制儿童的行为而又不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则儿童就会形成自主性;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如果自主性>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反之就形成自我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