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时刻充满着矛盾和两难,人们需要不断地进行选择。是逃避工作,选择暂时的生活享受,还是为日后更好地生存而每日重复繁杂的工作;是选择即时的快乐满足,还是寒窗苦读以获取更高的学位;是选择即时的消费满足,还是进一步投资以赢得更大的收益,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反映着心理学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结构——延迟满足。
近30年来,再现这种生活原型的实验室延迟满足研究引起了个性心理学家的广泛重视,在个性特征、理论探讨、心理机制及测量研究手段等方面展开了大量探讨和实证研究。国内心理学研究者近年也开始关注这一特别的心理现象,黄蕴智撰文指出,延迟满足是一个值得在我国开展的研究计划,并抛砖引玉地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期望此项研究能够在中国土壤上取得丰硕果实。与此同时,自我延迟满足的跨文化研究实践也开始落地中国。气质研究的新进展,从另一个侧面促进了国内研究者对幼小儿童在陌生情境和压力情境下情绪调节的气质问题展开研究,在研究程度上研究者大胆采用了延迟实验任务,从而使延迟满足研究在国内初露端倪。
延迟满足的心理机制
1.认知
(1)注意能力的发展。注意机制的成熟是自我控制发生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研究表明,对奖励物的注意会缩短延迟的时间,而奖励物没有在场或者个体不去注意奖励物,那么延迟时间将会加长。Mischel在认知神经研究的基础上,用冷/热系统结构框架来说明策略性注意调配对延迟满足的作用机制。“冷”系统是认知的、中性情绪的、凝神的和策略性的注意调配,主要表现为儿童的各种注意分心活动,它可以延长延迟满足的时间。“热”系统,是情绪和恐惧的基础,是由先天释放刺激所控制的注意调配,主要表现为儿童持续将注意力固定在奖励物或奖励物的唤醒特征上,它可以削弱延迟满足。“热”系统发展比“冷”系统早,在人生最早的几年里,热系统发挥主要功能作用,因此儿童表现为十分冲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冷系统发展起来,开始在延迟满足中具有优势作用,儿童也意识到自发地使用冷注意调配策略有利于延迟。
(2)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了更直接地测试对奖励物的思维所产生的效果,Mischel等人在研究中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思维以引导儿童的注意力,结果表明:不管奖励物出现还是被遮盖起来,学前儿童在等待期间如被指引思考奖励物,那他们延迟等待的时间都将很短,不足5分钟;但当儿童被指引思考一些有趣的事情时,不管奖励物是否在儿童注意视线内,平均等待的时间都在10分钟以上;而当儿童没有任何分心思考的指引时,出现奖励物的情境儿童延迟的时间最短,不足1分钟。显然,认知的思维过程充当了分心的角色,某种程度上抵消了暴露于实际奖励物的强大刺激影响,使延迟等待的时间加长。